
永州市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夷王时期,熊渠曾自称为楚王,在征服邻近方国部落的基础上,“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到周厉王时,熊渠又自行撤掉王的封号,称自己为楚君,又改称其三个儿子为侯。这表明 A.春秋时周王权威受到挑战 B.传统的等级结构出现松动 C.血缘关系疏远冲击分封制 D.兼并战争中统一趋势增强 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在官吏任用方面有以下限制:因种种原因被撤职的官吏不能再任用;一些重要职位不允许任用有犯罪前科的人;正在服刑的罪犯不得为官。另外,还规定凡是按当时的法律和规范认定为品行不洁者,或被清除出官僚队伍,或是不能任核心职位。上述做法 A.体现了法家思想影响官吏考核 B.反映了官僚体系专业化的趋势 C.意在确保政权运行效率与稳定 D.为汉代察举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3.《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岁不待时,若于断屠月(每年的正月、五月和九月)及禁杀日(每月中持斋素食并禁止屠宰的十天)而决者,各杖六十。”这一规定 A.表明司法实践受外来宗教文化影响 B.继承了汉代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 C.反映了唐律以儒道思想为立法依据 D.说明司法解释确保了案件公正审理 4.宋初的官方学术基本延续汉唐传统,以章句调诂为主要特点的著书之学占据统治地位。到北宋中期,经学领域出现了“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的新风尚,儒学也完成了由义礼之学向心性之学、性理之学的转变,这一变化 A.主要得益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B.推动了士大夫群体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 C.直接导致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化和政治化 D.表明儒学为应对佛道挑战进行理论革新 5.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胡同)”,图1可用于 图1元大都坊卷布置示意图 A.证实元大都秩序井然的中轴线布局 B.印证商业活动取消地域和时间限制 C.探源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D.说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具有实用性 6.清乾隆帝曾诏渝各省督抚,“具折奏事时,可将该省米粮时价开单,就便奏闻”,并要求将粮价“或系中价,或系贵价,或系贱价,俱逐一注明”比较,“或相同,或不相同之处一并注明”,由此可知 再与上月的粮价作一 A.统治者干预粮食市场以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B.粮价奏报有助于中央掌握地方的经济信息 C.粮价高低是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 D.奏折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标准化与规范化 7.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一书中,除个别地方及摘引他人之语外。对西方各国的称谓基本上不用“夷”字。书中称“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尤其是英吉利“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脧削其精华。”这一认识 A.对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有所突破 B.正确揭示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根源 C.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以推动政治变革 D.折射出当时清朝宗藩体制走向解体 8.图2为1914年9月14日上海《新闻报》刊载的时事漫画《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