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1561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层作业)含解析

日期:2025-04-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8267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课,作业,分层,发展,社会经济,时期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巩固】 1.明朝时期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 ) A.苏州和景德镇 B.杭州和北京 C.南京和越窑 D.成都和邢窑 2.清朝著名的商帮有( ) A.晋商和徽商 B.浙商和徽商 C.晋商和闽商 D.浙商和闽商 3.随着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帝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最终突破3亿。据此可知,清朝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A.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 D.政府政策的推动 4.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下列各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的人喜欢进行集中生产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6.有学者统计,公元1600年中国人口已达1亿,1741年达1.6亿以上,至1762年增至2亿。人口的迅速增长与高产作物的引入有重要关系。材料中的“高产作物”可能是( ) A.玉米和甘薯 B.水稻和小麦 C.烟草和马铃薯 D.南瓜与粟 【能力提升】 1.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 ) 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 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 2.《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 3.56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耕地面积大幅减少 C.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D.中外交通发达 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据材料一,促动“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哪些?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领域各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拓展延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