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1563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含解析

日期:2025-04-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4109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1课,作业,分层,文化,科技,时期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基础巩固】 1.它初次刊印于1637年,“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制盐、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它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下图是明代某一科技名著的一副插图,图中绘制的有“甘草、人参、黄芪、沙参”等中草药。该图片可能出自(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3.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 A.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B.东起鸭绿江边,西至陇西 C.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4.下图所示的戏剧作者是( ) 《牡丹亭》 剧照 A.白朴 B.徐渭 C.董其昌 D.汤显祖 5.有学者评价清朝出现的艺术:“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该艺术最有可能是( ) A.电视剧 B.小说 C.京剧 D.电影 6.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守仁 D.王夫之 【能力提升】 1.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唐诗豪迈,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宋词雄浑,从“古道西风瘦马”的元曲通俗,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明清小说深沉。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呈现出的趋势是( ) A.从注重意境到侧重写实 B.从单一抒情到多元表达 C.从简短精悍到鸿篇巨制 D.从高雅格调到通俗易懂 2.下列言论共同反映出( )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宋应星 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 A.加强中央集权 B.以农为本的思想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民贵君轻的思想 3.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这成为明朝( ) A.扩建改造北京的前提 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础 C.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 D.科举考试变化的结果 4.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文化自信。请根据下面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文学之韵】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诗的特点。 【科技之光】 图1 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 图2《天工开物》 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项科技成就简述其对世界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并概括从图1到图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变化。 【建筑之魂】 图3明长城 图4明紫禁城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图3、图4中任选一处,为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做宣传介绍。 【拓展延伸】 1.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小李同学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姓名 主要成就 宋应星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李时珍 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徐光启 编著《农政全书》,该书全面总结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