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年 级:高二年级 学 科:历史(选择性必修I) 南京玄武湖的前世今生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户 籍 制 度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基 层 制 度 社 会 救 济 优 抚 制 度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教材,梳理古代户籍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 2、通过解读历史文献,阐明户籍制度的重要性和历代变化的原因及趋势。 3、通过分析史料,评述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4、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古代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5、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合作,归纳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的两个要点。 6、通过知识表格的填写,总结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趋势。 根据材料,分析古代政府为什么关注户籍制度?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户籍制度是古代政府掌握人口变动、征发赋役的根本数据来源,是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行政措施。 基层治理 战国 秦 汉 东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户籍制度 开始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黄籍白籍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主客分籍 诸色户计 职业定籍 永 停 编 审 自主学习1:将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变迁作出梳理。 关注变量,分组思考 基层治理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教材P100,东晋的黄籍与白籍 分组讨论1:结合教材与材料思考,东晋和宋代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P27页 基层治理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分组讨论1:结合教材与材料思考,东晋和宋代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无法承担赋役。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4)户籍制度的变化则顺应了这种实际情况,反映皇权对基层的控制因时而变。 基层治理 分组讨论2:结合教材与材料思考,元明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了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元明时代的户籍制度是诸色户计、职业定籍,重在征发徭役,而财税收入,以鱼鳞图册为依据,进而使得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进一步下降,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降低。 基层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