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重难点】课前通过预学案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并提出疑问和学习需求。课堂上结合导学案解决课前疑问,完成学习目标。课后通过固学案检测学习目标的完成效果。 【学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预学案部分,在预学成果检测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识校对。导学案部分按照学思议展评的方式展开,严格按照进行时间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内容。3.根据学习目标的分层,明确自己要达到的层级,并努力挑战有难度的目标,以此实现提高。 【学习目标】一、基础性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地图,能够列举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二、拓展性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了解清代前中期政治、经济、疆域变化发展的表现与特点,理解康乾 盛世“鼎盛”的内涵 三、挑战性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了解清朝鼎盛之下潜藏的危机,并通过与同时期的世界发展潮流进行 对比,揭示清朝鼎盛下出现危机的本质,认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预学案【具体要求】1.学生利用8—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6—81页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课基础识记知识,利用4—5分钟时间完成预习自测部分。 【自主学习】★新航路的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名词解释:康乾盛世———奏折制———特点:作用:二、军机处时间职责特点影响 阅读教材77-78页内容,归纳清政府在边疆上面临的威胁和采取的措施【预习自测】★1.右图为北京故宫内某机构,清末官员曾如此评价该机构,自设置以来“名臣贤相不胜指屈, 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由此推断该机构是 ( ) 内阁 B. 军机处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总理衙门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清朝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我的疑问】【学习需求】 【学习指导】阅读教材P37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导学案【具体要求】1.根据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归纳重点内容并得出结论。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深度参与、学有所获。 【任务一】★★活动一:(一)结合图文史料,概括康乾盛世“鼎盛”的表现。“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结合图文史料与教科书,探究康乾盛世政治之盛、经济之盛、疆域之盛、的原因。政治之盛的原因(1)奏折制图示直接反映的是清代的什么政治制度?雍正帝借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日本)佐伯富相较于明代,这一制度有何特点与作用?(2)军机处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出军机处的职责,特点和影响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间。 ———赵翼《檐曝杂记》材料1: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军机处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材料2: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跪承旨意后,匆匆回军机处。拟旨完毕,再赶回养心殿报雍正批准。材料3: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不得在侧。文字狱以上案件的犯罪证据有何共性?反应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什么?疆域之盛的原因【目标测评】评估一★:1.(2024·安徽皖东名校9月检测·5)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