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2.2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 课时数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利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细胞质膜的结构和三大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细胞质膜成分和结构的科学史资料的学习,掌握假说与演绎、归纳与概括的思维方法。理解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与难点 细胞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教学准备 PPT,视频,导学案 预习要求 课前完成导学案 2. 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旁注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变形虫吞吃两个草履虫》,让学生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引入新课。 【新课研学】 一 、对细胞质膜成分的探索 资料1: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的结论。 细胞质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资料2: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的结论: 结论: 细胞质膜上的脂质呈双分子层排布。 实验发现:细胞膜中还有蛋白质,那么蛋白质又存在于什么位置呢? 资料3: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 二 、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1.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 磷酸 最丰富。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 蛋白质 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资料: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实验结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中创新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生物膜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②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③蛋白质分子排布:有镶在、嵌入、横跨三种 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通过PPT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发现蛋白质上还有糖链。 质膜的成分之一:糖类糖类和蛋白质结合:糖蛋白 糖蛋白的功能:免疫识别和细胞通讯另外,带着糖链的细胞膜是细胞的外侧。 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天然屏障系统边界)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脂双层、蛋白质)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糖蛋白) 3.总结:质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四、细胞壁 [提问]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另外,小资料学习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不同成分。 板 书 设 计 2. 2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作业 设计 学案《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和创新设计对应《课时作业》训练。 教 后 记(
课件网) 第二节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章 二 第 情境引入 人们借助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后来随着由子显微镜的出现和发展.细胞更细微的结构也逐步被观察到。但科学家也认识到,仅仅依赖显微镜是不可能完全洞察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以细胞质膜为例,在发现细胞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没有观察到细胞质膜,甚至有人怀疑细胞是否有一个确切的边界结构。那么,科学家是怎样通过深入研究才认识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呢 这些研究过程又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1.1895年,欧文顿采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做了上万次实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