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国际格局:指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政治力量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维也纳体系(欧洲中心) 1815年,英法普奥俄形成欧洲大国均势。展开对弱小民族国家压迫。 一战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英法衰落,美日崛起。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不同社会制度间争夺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初步建立了主权国家间行为原则。 17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世界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录 壹 冷战与两极格局 贰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叁 两极格局的瓦解 肆 习题检测 冷战与两极格局 壹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 (一)冷战 1.含义 2.背景 (1)二战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大战略和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美国:全球扩张的大战略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从盟友到对手 (3)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4)国际格局与民众期望 世界人民反对战争 情境探究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是缩,不应長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法性尤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科选编》下册 这段材料表明了美国怎样的意图 表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已经意识到战后美国具有各方面的力量,有条件、有机会领导世界,也表明美国要领导世界的决心和正在采取的行动。 情境探究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员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斯大林为什么这样说 (1)历史上苏联几次受到外敌入侵,都是来自西部,经由波兰地区(如1812年拿破仑大军入侵俄国、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斯大林认为必须确保西部边境的安全,将危险走廊变为安全地带。 (2)苏联希望通过波兰问题的解决,在其控制的东欧地区建立亲苏政权,在苏联西部边界制造出一条“安全带”,以达到维护自身安全的目的。 (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斯大林不仅这样说,也的确把苏波边界西移,将一部分波兰的领土并入苏联,这引起美国的不满和疑虑。 3.过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开始:1947(杜鲁门主义)→形成:1955(华约成立)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杜鲁门主义发表 马歇尔计划出台 美国和英法等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简称“北约” 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1947年9月 1949年1月 1955年5月 1947年6月 1949年4月 1947年3月 1949年5月 1949年10月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成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政治对立:1947.3杜鲁门主义 VS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材料:194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