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事态逐渐超越了可控范围... 2008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浪潮》 “世界离法西斯只有5天?”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人类的地狱之行与自我救赎 【时空定位】 1919 1920 1921 1922 1929 1931 1936 1937 1938 1939 1941 1942 1945 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建立 希特勒组建“纳粹党”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墨索利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 九一八事变 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联合国 一个组织: 一个体系:雅尔塔体系 二战爆发,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 两个战争策源地: 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 七七事变 《慕尼黑协定》签订 四大战争阶段: 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战后国际新秩序建立 五大战场: 揭开序幕、全面爆发、全球阶段、战争结束 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雅尔塔会议召开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 法西斯主义兴起、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知识拓展1: 1.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重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受限—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经济虚假繁荣—扩大再生产— 产品积压); ③直接: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2.爆发的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3.表现: (1)金融: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2)工业: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3)农业: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4.影响: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2)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3)国际上: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亚欧战争策源地相继形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目的 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 做法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内容 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②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特点 新的理论:放弃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转向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 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权力关系:总统的行政权力不断扩大。 历史纵横: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含义: 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是古罗马帝国执政长官的标志。他们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