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274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721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9课,古代,商路,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 cover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一部分 课前预设系统 一、课标解读 本课对标课程标准“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模块,具体要求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商贸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根据课标要求进行解读,商路是商品贸易的主要通道,商品贸易活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就商路而言,从不同时代来看,以1500年为节点,主要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从不同类型来看,古代商路有陆上贸易和近海贸易路线,近现代则增加了远洋贸易和空中贸易路线,陆上贸易也增加了新类型。沿着商贸路线进行的商品交换,使不同地域的文化也随之扩散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古代世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大致情况。其中以沟通欧亚大陆东西方的、历史最悠久的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为主,同时涉及欧亚大陆内部和沿海的其他重要交通线,通过上述交通线讲述东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对21世纪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依据。 核心概念: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关键问题: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和《中外历史纲要》及《经济与与社会生活》第12课中多有涉及,学生对丝绸之路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史料研习和问题探究。 2.学科素养∶经过以往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知识整合能力有所提升,具备交流、合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素养。 3.学习兴趣∶本课学习主题与当前形势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学生探究兴趣浓厚。 四、教学目标 1.运用时间轴和地图,梳理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厘清丝绸之路的概念,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兴衰变化的因素。 2.通过辨别和研读实物与文献史料,说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与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阅读教科书,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概述丝绸之路上人员与商贸往来的情况,分析商路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增强对“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认同。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及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诸多交通线 六、教学立意与整体思路 本课以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与文化交流”为教学立意,主要通过对考古发现与史料的研习完成对“丝路之踪”“丝路之网”“丝路之联”三个环节的探究,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变化和商品交换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课堂实施系统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伴随着近代的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典籍的相互印证,一点点揭开了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同时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汇通的桥梁,意义深远。 【设计意图】介绍“丝绸之路”的由来,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二)丝路之踪 我们今天对丝绸之路的探寻从一幅壁画开始。 出示教科书图片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教师活动:讲述壁画中“汉武帝拜金人”“派张骞问名称”“最终知道是佛像”的故事,提出问题。 问题1:结合所学,说明壁画中的故事是否符合史实? 问题2:敦煌壁画为何要虚构这样的故事? 问题3:就张骞出使西域而言,壁画属于哪种史料类型?这幅壁画有怎样的史料价值? 学生活动:从时间来看,张骞出使西域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从目的而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军事目的,第二次为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而非为了问佛名的宗教目的,这并不符合史实。这幅壁画为初唐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