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285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5506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 cover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从中国古代史宏观角度看,本课是秦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重要准备阶段,诸侯的纷争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本课也是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发展到秦汉成熟国家的过渡阶段,在纷争中孕育着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的变革,这些新的秩序的确立,又为成熟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次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化都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和华夏认同不断加强,并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的体制。本课内容是理解第3、4课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前提。因此本课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属于政治范畴,旧制度(分封宗法制)在逐步瓦解,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在形成,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由“中国”向周边民族发展,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第二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属于经济范畴,新的生产技术逐步推广,规模较大的城市增多,经济交流在加强,由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第三、四目,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属于思想范畴,周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在大变革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课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为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 学习者分析 本课本课内容在初中七年级教科书中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以三课时详尽介绍。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已学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事,对于列国纷争、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等基本知识较为熟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经过第一课的学习,对于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有所理解。但高一学生知识零散,对春秋战国各方面变化缺乏关联性的系统认识,对于春秋战国社会之变中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并不明晰。因此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上。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的演变,总结出战国时期政治态势的变化;并通过史料的阅读,能够说出列国纷争、交流对推动华夏认同的作用,分析出华夏认同的核心表现。(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通过阅读教科书以及相关史料,能够梳理出政治剧变、经济发展、阶级结构重塑与各国变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分析出新的变化对成熟国家建立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3.通过梳理教材,能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商鞅变法内容,并通过教师思维引导,分析出变法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自主整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能够说出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主张的不同内涵,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体会士阶层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学习评价设计 一、自主阅读教材,梳理时空脉络。 1导学案:设置课前导学案,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2、地图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上的内容,锻炼读地图能力。 二、 明晰历史事实,追溯历史成因。 1、史料教学法:结合史料内容,合作探究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突破难点 2知识迁移(巩固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3.课后作业: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