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2885

惠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1620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质量检测,答案,试卷,历史,七年级,教学
  • cover
惠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有关天文地理知识的记载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小唐同学想了解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制作石器的技术情况,他可以去 A.周口店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其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区。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不少出土的彩陶器被视为艺术珍品。据此判断,下列遗址中最有可能成为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是 A.辽阳牛梁河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余杭河姆渡遗址 D.西安半坡遗址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最能印证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内涵丰富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D.中华文明趋于统一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与华夏民族形成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尧 B.炎帝和黄帝 C.商汤王 D.秦孝公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自己的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下列用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竹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B.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C.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D.统一局面已经形成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说明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 A.背景 B.特点 C.内容 D.影响 都江堰在修筑时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水势,采取无坝分水,壅江排沙,继而自然涨溉,譬如鱼嘴、飞沙、宝瓶口等均是顺应水势。这说明,都江堰修筑的重要原则是 A.连接南北 B.就地取材 C.堵疏结合 D.因地制宜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题12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 题12图 A.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B.商朝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 D.甲骨文记录农业生产的内容最多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 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B.青铜器的种类单一 C.器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