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万艘 素养考向: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考向分析 2024 全国新课标卷 原始社会阶级分化 考查方向: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涉及综合考查。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内涵与影响(考查频率最高);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湖北卷 远距离文明交流 湖南卷 西周血缘政治 甘肃卷 新石器时代部落组织变化 北京卷 商朝史学研究 辽宁卷 仰韶文化 2023 全国新课标卷 原始社会晚期的贫富分化 山东乙卷 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的产生 湖南卷 中华文明的产生 全国甲卷 西周的分封制 全国甲卷 殖民扩张与消费结构 2022 全国乙卷 商周的经济 湖南卷 中原文化的扩展 天津卷 龙山文化 复习备考: 1.理解早期国家诞生的背景、标志,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夏商周时期,要多重视其基本统治特征,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时空坐标: 考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概念解释: (1)石器时代:考古学称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旧石器时代: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新石器时代: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二)代表遗址: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探究: 观察两幅地图,指出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的异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1.异同: (1)异: ①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 (2)同: ①全国分布区域广泛; ②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平原地带; ③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2.说明: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②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核心素养: 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1.发展历程: 2.逻辑关系: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出现剩余,一些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把一些剩余财产据为己有,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渐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重点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多元一体。 1.概念阐释: (1)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 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 (2)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 2.理解: 真题呈现: 1.(2024·全国新课标)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