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选必三1—5单元 说明: 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文献中,“圣王”的说法频繁出现。据统计,《墨子》《荀子》《管子》《韩非子》中,“圣王”分别出现122次、39次、46次、8次。这股强大的思潮( ) A. 表明诸子思想逐渐实现合流 B. 反映了专制王权强化的趋势 C. 契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求 D. 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2. 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士人经历了西汉时由游士到儒士,东汉时由儒士向士大夫的转变,从体制外走入体制内。吕思勉对此评价说“自西汉以前,言治者对社会政治竭力攻击:东汉以后,此等议论渐不复闻。”这反映了( ) A. 以文教治天下成为共识 B. 儒家政治伦理趋向强化 C 士人参政意识持续提升 D. 社会治理机制日渐完善 3. 唐初,道士出身的太史令傅奕表抨击佛教,建议废除佛教。僧人法林等人进行反击,与道教展开大辩论。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同时,追赠孔为“先师”。这表明,唐初( ) A. 道教依托皇权迅速兴起 B. 社会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C. 佛教的社会基础较薄弱 D. 三教共存适应统治需要 4. 在朱熹看来,儒家尽管在汉代取得一尊的地位,但是随着汉代政权的崩溃,释、道各自取得了大的发展,甚至可以和儒家思想体系相抗衡的力量。朱熹带着忧心忡忡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感,综罗百代,重振儒学理论体系。这反映了( ) A.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后逐渐丧失 B. 理学形成源于对佛道思想的借鉴 C. 文化交融促使儒学不断自我革新 D. 朱熹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排斥佛道 5.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但明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可以说明( ) A. 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 B. 心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 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 D. 思想意识顺应社会发展 6. 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己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 A. 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B. 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C.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D. 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 7. 《易经·说卦》:古代圣人之作《易》,是为了“顺性命之理”,于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该观点意在强调( )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自强不息的精神 C. 尊重自然的情怀 D. 和而不同的主张 8. 1919年,中国知识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从先前的中西文化异同与优劣的比较转为中西文化能否调和的问题;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1921年的论战中出现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时局变动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B. 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异变 C.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充满艰辛曲折 D. 中西文化的冲突得到缓解 9.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是现实主义者,不具有古埃及人那种来世复生的思想。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结,更关心现实和实际的问题,重视法律以规范社会秩序,克服社会的混乱与动荡。这反映了( ) A. 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安宁富足 B. 古代埃及重视宗教神权统治 C. 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有着深刻影响 D. 两河流域居民宗教观念淡薄 10. 近代科学有两大基因: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它们之间的整合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