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语言运用:能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样的,并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思维能力: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审美创造:品味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表演含有自己见解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2.品味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表演含有自己见解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游戏激趣:课前,我们在游戏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竖耳朵。猜猜看,这又是谁的耳朵?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故事《大象的耳朵》(板书课题)。 2.复习巩固: (1)回顾特点: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呢?谁还记得? (2)出示句子:大象有一对子似的大耳朵,可以用来虫子。 朗读句子,书写“扇”字。 3.问题导入:大象的耳朵开始是耷拉着的(贴词卡:耷拉),接着变成了竖着的(贴词卡:竖),再后来又变回耷拉的样子(贴词卡:耷拉),为什么会变来变去的呢? (二)字理识字,了解构字规律 1.学习会意字“遇”: (1)看动画,形象感知“遇”字的构型特点。 (2)引导发现会意字特点:两部分意思相加组成新字的意思,这个字就是会意字。 2.学习会意字“安”: (1)猜字义:本课还有一个会意字,能猜猜它的意思吗? (2)明字义:古时候,男子成年就要建新房,娶新娘,成家立业,过上安定的日子,心里也就踏实了。所以,人们现在也常用“安”来表示“安定”的意思。 (3)积累成语: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4)组词运用。 (三)品读课文,理清故事线索 1. 学习第3-8自然段,知道为什么大象的耳朵会从耷拉变为竖着。 (1)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学习小提示: ·默读第3-8自然段,用“”勾出大象说的话。 ·想一想: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2)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3)分享交流,提炼方法。 ·订正句子:看看大屏幕,勾对了吗?没对的改一改。 ·交流提示:大象的想法为什么改变?能看着大象说的话,借助图画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理清思路。 ·教师小结,提炼方法:抓住大象和小动物的语言,就把大象想法改变的原因说清楚了。(板书“抓语言”) ·品读语句,体会心情:大象的想法在变,心情也在变。大象说这两句话时,心情有什么不同?(板书“想心情”) (4)多元对话,入情入境。 ·品读第3-6自然段:师生对话,读好问句,引导学生关注语气词“咦”及疑问词“怎么”。 ·品读第7自然段:同桌对话,练习表达。 ·品读第3-8自然段:创设情境,抽学生扮演大象,与其他同学对话,体会大象把耷拉的耳朵竖起来的原因。 2. 学习第9-13自然段,知道为什么大象的耳朵会从耷拉变为竖着。 (1)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学习小提示: ·默读9-13自然段,用“”勾出大象说的话。 ·想一想: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2)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3)分享交流,提炼方法。 ·订正句子:看看大屏幕,勾对了吗?没对的改一改。 ·分享交流:大象的想法为什么改变?此时心情怎样? (四)理清思路,掌握复述方法 1.明确学习任务:连起来说说大象的耳朵为什么会从耷拉变为竖着,再变回耷拉。 2.学习小提示:说的时候,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比如:开始……接着……最后……得一颗星;抓住大象的话,得一颗星;说出了大象当时的心情,再得一颗星。 3.同桌练说。 4.全班分享,互动评价。 (五)补充信息,树立辩证意识 1.引发思考:你们认为大象最后的选择对不对呢? 2.学生交流: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外搜集的资料谈体会。 3.教师小结:耷拉的耳朵有耷拉的好处,竖着的耳朵也有竖着的好处!有了这一双竖耳朵,小动物远远地就能听到老虎、狮子的声音,早早地躲避了。所以,听了大象的话,他们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