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二节 分离定律 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遗传的认识曾经很肤浅,基本上认同“混合遗传学说”,即具有黑与白性状的亲代在简单融合后得到了具有灰性状的子代。但是,科学家在观察生物的许多遗传现象后,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一直在探索生物的遗传规律。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索遗传规律的呢 孟德尔是如何设计豌豆的杂交实验的 事实: 1.在孟德尔所处的19世纪,人们相信“混合遗传学说”。 2.孟德尔对此并不认同,他锲而不舍地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豌豆花色遗传的杂交实验(图1-2-1)中,第一代所有植株都开紫色花,并不是亲代的紫色与白色融合后的“淡紫色”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到,孟德尔利用杂交方法开展豌豆花色遗传的实验,得到了“混合遗传学说”不能解释的遗传结果。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进行探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哪些规律呢 分离定律 孟德尔通过观察发现,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常常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我们称之为相对性状。孟德尔首先选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亲本(P)进行杂交实验。 孟德尔的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 事实:孟德尔选择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杂交实验,得到子一代(F1)后,再让F1进行自交,得到子二代(F2),最后统计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数据(表1-2-1)。 以孟德尔做过的紫色花豌豆和白色花豌豆的杂交实验为例,紫色花豌豆无论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F1均为紫色花豌豆。孟德尔把 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如紫色花性状;把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如白色花性状。F1植株自花授粉(自交)后产生的F2中,有些植株表现显性性状,有些植株表现隐性性状(图1-2-2)。他把这种在杂种后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孟德尔对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各种数据。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F2中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与表现隐性性状的植株在数量比例上接近3:1。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在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和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中存在着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这些遗传因子在亲本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他用大写字母代表显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代表隐性遗传因子。 例如,控制高茎性状的遗传因子D和控制矮茎性状的遗传因子d为一对遗传因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称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称为杂合子。当豌豆植株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或Dd时,所结的豌豆表现出高茎性状:当豌豆植株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时,所结的豌豆表现出矮茎性状(图1-2-3)。 纯合高茎亲本(DD)和纯合矮茎亲本(dd)杂交产生杂合子F1(Dd),F1体细胞中的D为显性遗传因子,d为隐性遗传因子,所以F1表现出由显性遗传因子(D)控制的高茎性状。 孟德尔认为,在杂合子F1(Dd)体细胞中,遗传因子D和d分别独立存在,因此在形成生殖细胞时,F1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D型和d型雄配子,也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D型和d型雌配子。在F1自花授粉时,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是随机的,而且结合的概率相等,如豌豆D型雄配子,既可以和D型雌配子结合,又可以和d型雌配子结合,且结合成DD和Dd的机会相等(图1-2- 4)。 由杂合子F1(Dd)自交获得的F2产生三种类型的遗传因子组成,即DD、Dd和dd,植株分别表现为高茎、高茎和矮茎。如果F2植株的数量足够多,那么,高茎和矮茎的两种豌豆在数量上的比例约为3:1,遗传因子组成为DD、Dd和dd的三种豌豆在数量上的比例约为1:2:1。 模拟动物性状分离比的杂交实验 实践: 1.四人一组,每组准备两个小罐,分别标记为1号罐和2号罐。每个罐中均有100个围棋子,其中黑子和白子都是各50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