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月考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距今8200-7400年)的很多房址中都放置着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等生产工具。其中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是北方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产品。这说明该地区 A.已由食物采集转向生产 B.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C.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D.粮食种植达到了较大规模 2.齐国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探矿经验。《管子·地数》记载,“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由此可以推断 A.齐国金属冶炼业较为发达 B.“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 C.战国时期冶炼业开始兴起 D.经济发展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3.西周时期形成了城邑规划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城市功能从“卫君”向“盛民”发展。这反映了 A.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 B.战争促使城市职能转变 C.礼制观念退出历史舞台 D.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4.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被视为保佑海上平安的女神)所取代。这一变化主要因为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海上交通事业发展 C.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 5.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这反映了元朝 A.统治策略强调因俗而治 B.严格遵循周礼制度安排 C.传承中原政治文化理念 D.注重多元文化交流交融 6.乾隆三十二年(1767),《嵩县县志》记载:“玉黍(玉米),粒大如豆,粉似麦而青······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这可以说明,玉米的种植 A.解决了粮食的短缺问题 B.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C.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D.取代了传统稻麦种植模式 7.晚清实业家徐润在自叙年谱中说:“是年南北花旗开仗······以致印英两国无处购棉接济机厂,乃至中华贩运,初时上海市价花衣每担银九两八钱······前后不过半月之久,原包净货竟涨至二十五六两。”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成为列强原料供应基地 D.自然经济已趋于解体 8.1867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不仅聘任普通工人2000余人,还邀请了大量有经验的外国技师操作、指导机器生产,最终实现了利用机器生产车床、枪、子弹、轮船等各种武器军械。19世纪70年代初,发昌机器厂开始使用机器替代手工生产,一跃成为上海民族资本工厂的代表。这些能体现出该时期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B.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 C.中国与国际市场已完全接轨 D.列强不断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9.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与地方粮食储备在收购、存储、轮换、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常态化的数据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开展了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由此可见,我国 A.粮食产业实现了自动化运输 B.农业现代化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 C.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粮食监管 D.乡村振兴主要依靠粮食产业发展 10.我们日常所用的词语,如“生气”“发火”“精神”“气色”等词,都是源于中医理论。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