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 ( 中 )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单氏逨盘”刻有大量铭文,描绘了贵族逨的家族世系情况(如下)和历代祖先辅助周王室的政绩。这反映出当时 注:两周时期,兄弟长幼的秩序多按“伯(孟)仲叔季”排序 A.地方宗族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B.周王室对地方诸侯的约束力增强 C.政治制度在社会转型中嬗变 D.宗法制下存在一定社会流动空间 2.《岳麓秦简·金布律》中规定:“黔首卖奴卑(婢)、马牛及买者,各出廿二钱以质市亭”,由市亭为交易立券书;市亭不仅需要在券书上标注奴婢、牛马的市场均价,还须到奴婢、牛马所在地予以核实。这体现出秦朝 A.社会契约观念日渐盛行 B.通过立法改善营商环境 C.国家治理的集权性特征 D.市场物价干预机制完善 3.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主要目的是 A.改革选官制度 B.消除地方割据 C.促进阶层流动 D.重构政治秩序 4.元朝出现了众多以苏轼生平为原型的戏曲作品,下表为其中两部的简介。这些作品 戏曲 简介 《花间四友东坡梦》 放荡不羁的苏轼因得罪王安石被贬至黄州;和佛印同游时,肆意妄言道:“有酒有肉我便吃,无酒无肉,我会舟中去也。”后被佛印参破红尘的境界打动,请愿拜为佛家弟子 《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苏轼因王安石诬陷被贬黄州;历经风雨摧折,为保妻儿果腹选择向小人低头。当神宗惜才,将其召唤回京时,他却以厌倦朝廷纷争的理由,选择归隐乡野 A.反映出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B.可用于研究元朝士人的时代境遇 C.是用于苏轼历史评价的核心史料 D.彰显了士大夫对宋室正统的眷念 5.万历九年(1581年),歙县县民项群控告休宁县民孙濠强占项家祖坟。在争论土地产权时,孙氏以鱼鳞图册为主要依据,项氏则以钱粮票(万历年间官府发给纳税户的缴税凭证,含户内人口、财产信息等)为证据。最终徽州府衙判决孙濠败诉。由此可推知,当时 A.赋役制度调整影响土地凭证法律效用 B.鱼鳞图册的法律地位已丧失 C.保障赋税征收是地方治理的首要任务 D.户籍管理松弛加剧土地纠纷 6.下图为1870~1910年各国/地区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比变化情况。下列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势力快速衰退 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日渐均衡 C.国际经济格局影响中国外贸发展 D.近代中国贸易逆差问题加剧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将法国大革命界定为求权革命,以与中国古代诛暴革命相区别。1906年后,随着“法国大革命”在华的进一步传播,他又撰文指出法国大革命源于封建僧寺贪横,是中国古代诛暴革命的再现,以此淡化法国大革命与“求权”运动的联系。下列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A.源于对中西文化认识不断加深 B.始终服务于政治改良的诉求 C.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思想迷茫 D.旨在呼吁政府改善社会民生 8.下面为1926年国民党二大关于农民运动的相关内容。这 指出要实行三民主义,首在解放农民;制定保护农民利益的决议;普设农民协会管理机构,强调农会与商会、工会无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