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清明节以祭扫祖先为核心活动,通过清理墓地、供奉祭品、焚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这一行为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伦理,帮助人们明确生命根源与道德责任。清明节通过家庭团聚祭扫、红色文化活动(如参观纪念馆、诵读经典)等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形成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 端午节既是对古代先贤的追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事件,提醒人们珍惜和平、担当责任;同时,赛龙舟等习俗也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活动。端午节是文化传承、精神弘扬、家庭团聚与历史教育的综合体,其核心在于通过传统习俗传递爱国、诚信、团结等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知多少 导入新课 传统节日知多少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尽力赶回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这种团聚不仅增进了亲情,还通过共同庆祝活动(如年夜饭、守岁)强化了家庭凝聚力。春节通过祭祖仪式、家谱传承和家风家训的延续,帮助家庭成员建立与家族历史的连接,增强文化认同感。尤其对现代家庭结构碎片化趋势具有修复作用。 思考:请你谈谈上述节日具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节日通过不同视角诠释中华文化,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也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体现了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的融合。传承这些节日,实则是延续民族记忆与精神血脉,有利于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政治认同: 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备文化自信,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坚守并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道德修养: 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向榜样学习,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责任意识: 理解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的文化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62—64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知识总结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呢? 1.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意义?P62 探究与分享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名言警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安徽桐城的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张英回信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聚示范作用。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地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最终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这一历史典故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不仅彰显了古人的高尚品德,更为我们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用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