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概念解释: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思考:结合教材导入分析,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1)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税徭役(根本目的) (2)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3)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等级特权 (一)商周时期———萌芽 (二)战国时期———大规模制定户籍 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实行什伍连坐法。 思考: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根本: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三)秦朝———分类登记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四)汉朝 1、西汉———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资产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1)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评价: 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 ②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2、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五)魏晋南北朝 1、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①魏晋时期连年战争,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土地兼并,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阶级。 ③为保障赋役征发,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六)隋唐时期 1、隋朝: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585年,北方地区当年即新增男丁443000人,新编入户籍的达1641500人 作用: ①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 2、唐朝: (1)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2)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七)宋元时期 1、宋朝: (1)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2)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3)开放的户籍制度:客户、商人、佣工和流民都可以流动。 思考:宋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