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逻辑要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精准阐述 “逻辑” 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清晰理解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的概念;熟练掌握并准确解释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明确违反这些规律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能力目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与课堂练习,有效提升学生识别逻辑错误的能力,增强学生在日常表达和思维过程中遵循逻辑规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逻辑学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认识到逻辑在科学研究、社会生活以及个人表达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 “逻辑” 一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含义,准确区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 熟练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内涵、要求及违反规律的表现形式,能够在实际案例中准确判断和分析逻辑错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矛盾律和排中律,理解两者在逻辑思维中的不同作用和适用范围,避免在应用中混淆。 帮助学生将逻辑规律灵活运用到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准确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对比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故事 “阿凡提染布”。阿凡提开染坊,巴依老爷来刁难,说要染一种 “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更不是紫色和黑色,反正是一种颜色” 的布,阿凡提巧妙应对,让巴依老爷在 “既不是周一,也不是周二…… 更不是周日” 的时间来取布。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 “阿凡提的回答妙在哪里?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逻辑道理?”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 把握逻辑要义。 (二)新课讲授 “逻辑” 的多种含义(15 分钟) 理论讲解: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 “逻辑” 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如 “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方法”“逻辑学” 等。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不同含义的具体表现,如 “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 中 “逻辑” 指规律;“说话写文章要符合逻辑” 中 “逻辑” 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小明的论述:所有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这符合逻辑” 和 “小张说:‘我喜欢阅读外国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这里的表述不符合逻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个案例中 “逻辑” 的具体含义,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 “逻辑” 不同含义的理解。 对比区分: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详细区分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和广义逻辑学(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等),讲解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帮助学生明确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5 分钟)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即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老师问:‘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答:‘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 引导学生分析该学生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 “偷换概念” 的逻辑错误,将 “认识” 的不同含义进行了混淆。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违反同一律的例子,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例子进行点评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同一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理论讲解:讲解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即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