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9630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4-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0次 大小:1549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山西省,考试,答案,PDF,试题,历史
  • cover
山西大学附中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三 命题人:郝俊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研究表明,山西运城崔家河遗址属于距今55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经历了庙底沟文 化时期的繁荣、龙山时代晚期的巨变和夏商时期的辉煌进程。该遗址可以实证 A.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 B.制陶技术处于同期领先水平 C,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D.黄河中游率先步入阶级社会 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用下图包含的信息进行解释, 正确的是 ·都城 北方文化圈 <二>文化图 鲁文化 秦文化圈 中原及化圈 楚文化圈 江 化 圈 A.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B,个人的威望与号召 C.“学在民间”的出现 D.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3.汉文帝因长期生活在代地,对下层社会多有体恤,因此他在位期间基本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颁布《振贷诏》《养老诏》等诏令,以振救、抚养贫困年老的百姓。他还下诏“务省徭费以 便民”,将赋役由汉初常赋的十分之一减为三十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朝廷 A,发展金融信贷以增强国家财力 B.调整农业税费以发展庄园经济 C.打击豪强地主以加强基层治理 D.践行黄老思想以维护社会稳定 4.有学者认为:东晋时期,南迁或流寓江南的中原士族,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有很 好的家学渊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享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他们在中原文化的哺育浸淫下成 期 斋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架 出卷网创建 长,在中原父辈的教导下成人,言谈话语之际,举手投足之间,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中原文 化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这一现象 A,体现出士族对文化的垄断 B,说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 C,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D,扳映出宗法关系的传承 5.唐朝规定西域的行商“凡行人车马出入,据过所为住来之节”。根据出土文书《唐垂拱元年(685) 康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记载:康义罗施等20多人和26头驴、两峰骆驼所组成的庞大商队, 从粟特至西州(即高昌府)沿途并未遇到疏勒、龟兹等四镇关防机构的管理,径直到了西州 才被发现。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唐朝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B,唐朝未对西域进行管辖 C、丝绸之路存在支线贸易 D.地方藩镇割据势力阻挠 6.宋代之前的田园诗多侧重于展现诗人个人心性人格,诗中一般只有诗人一个人的身影。而宋 代田园诗中,诗人的家人和邻里乡亲则集体频繁出现,并且其中还多夹杂着诗人仁民爱物、“致 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这表明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通俗化 B.乡约制度强化基层教化 C.理学兴起影响诗歌的创作 D,崇文抑武提高诗人素养 7,19世纪末,报刊媒介逐渐普及,其内容对“政治自觉”不高的士绅也有吸引力,如有关科举 改革的报道。很多人开始阅读这些报刊,接受西学知识,这些趋新人士已不是分散的个体, 而是一种社会群体。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变革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 B.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 C.舆论左右了社会发展进程 D.废除科举成为社会共识 8.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前,美洲南端的人群,似乎从未使用过铁器,其冶金术是极简单的,但是, 他们的石工、制陶法和纺织水平很高,此外他们还是异常娴熟的染匠。这意在说明 A,美洲文明发展严重滞后 B.西方文明影响范围扩展 C.美洲文明的自身独特性 D,区域文明交流程度加深 9.4世纪,拜占庭学者瓦西里早年接受了系统的世俗教育,精通古典文学,后来致力于用古典希 腊哲学概念来思考和解释基督教教义。神学家格列高利早年对古希腊戏刷和诗歌颇有研究, 后来留下大量模仿古典叙事诗的宗教散文和神学教义论文。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拜占庭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B.希腊与拜占庭文化的互鉴 C.文化交融促进拜占庭文化发展 D.天主教会的势力日益加强 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