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演变历程。 ▲ 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重难点: 1.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秦: ①设 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②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 ①设 管理民族事务。 ②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窦宪胜北匈奴。 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 。 ④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⑤边疆推行 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时代 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 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 人民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3.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隋朝: ①隋朝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岭南地区各族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③与台湾关系: 。 唐朝: ①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 ②唐藏关系: 。 ③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④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元朝: (1)元朝结束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元朝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3)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 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4)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朝: ①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②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③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④在东北设 ,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 。 ⑤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