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9908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34张PPT)

日期:2025-04-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0451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34张,巩固,封建,国家,4课
  • cover
(课件网)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的关系。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史料实证]分析、归纳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措施。 [家国情怀]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认识两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新课导入 问题:下方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即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形势图 背景: 措施: 效果: 任务1.“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措施、效果?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核心素养之史料阅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景帝纪》 概念解析: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任务2.“汉承秦制” 是指什么? 但为什么又出现了“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佣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后引起了“七国叛乱”。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概念解读———七国之乱 汉初封国分布图 措施 作用 任务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西汉的强盛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 设立中朝 察举制选官 地方监察制度,设刺史 用酷吏治理地方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分13州部,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 严打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概念解读———推恩令 王国独立 侯国归郡 王国变小 加强集权 嫡长子 (王国) 次子(侯国) 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概念解释—中外朝制度 相权一分为二 中外朝制度 示意图 为了削弱相权,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 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 入宫侍从左右 ,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 “中朝”或“内朝” 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 “外朝” 。 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自下而上 推选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作用: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反思: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