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四单元 走近民法典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10.3 保障财产权 课程标准 了解财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知道财产权的主要类型,理解不同类型财产权对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财产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三框《保障财产权》。教材包括五段正文,一个生活观察,两个相关链接,三个探究与分享,一个启思导行,从财产权介绍民法典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属于本课的分论。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初步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初步具备主动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和能力,知道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但因为生理和心理仍不成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奇、敏感、爱逞强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网络信息、他人唆使和不良行为的影响等特点,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认识上的错误。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明财产所有权、合同、知识产权、继承权的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与财产有关的案例,说明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合同、知识产权、继承权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民法典对公共财产和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尊重并珍惜生活中一切正当取得的财产。 2.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保护创新,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做守法和遵守公序良俗的公民。 3.法治观念: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学习、遵守、维护、宣传民法典,做民法典的主动学习者和积极践行者。 设计思路 总议题 :如何保障财产权?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探财产之地位 生活观察 教材89页的案例任务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财产?其重要性是什么? 知识一:财产的重要性、 法律保护合法财产议题二:寻财产之保障议学情景1. 议学情景2 议学情景3 议学情景4 任务一:结合议学情景1知道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权 任务二:结合议学情景2 了解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任务三:结合议学情景3了解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任务四:结合议学情景4了解法律保护继承权 知识二:财产所有权的内涵、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意义; 知识点三:依法保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的前提、要求、意义; 知识点四: 知识产权的内涵、内容、意义; 知识点五: 继承的方式以及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观察的图片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属于个人财产?这些财产对我们有何重要性? 小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以生活观察开启本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导入主题。 总议题:如何保障财产权? 子议题1:探财产之地位 【议学材料】 【议学情境】图片展示财产的分类 案例展示 议学任务:查阅民法典,找出何某诉请宋某返还两万元的法律依据。 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议学小结】: 1.财产的重要性(P89) (1)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2)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3)我国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