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游戏、听赏 《扑蝴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扑蝴蝶》是我国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二首钢琴独奏曲。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音色的明暗变化以及节奏的松紧对比,形象地展现了孩子们扑蝴蝶时紧张兴奋的心情及蝴蝶翻飞的形象。乐曲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音乐充满好奇和热爱,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于音乐要素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能够安静聆听《扑蝴蝶》,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辨别乐曲中不同的节奏型和音色,提升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能用肢体动作准确模仿蝴蝶飞舞和扑蝴蝶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匹配;能跟随音乐哼唱旋律,初步掌握乐曲的节奏特点。 创意实践 根据乐曲情境,与同伴合作创编简单的扑蝴蝶情景表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了解作曲家丁善德及作品创作背景,知道这首乐曲是我国儿童音乐作品的代表之一,感受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本土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扑蝴蝶》的旋律美和节奏特点,通过肢体动作表现乐曲情境。 (二)教学难点 理解乐曲中的力度、音色变化,并能在表演中准确体现;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编简单的表演情节。 五、教学资源 1.《扑蝴蝶》音乐音频。 2.蝴蝶图片、头饰若干。 3.多媒体教学设备。 4.自制简易音乐图谱(标注节奏、力度变化等)。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乐曲相关知识,如作曲家、创作背景、音乐结构等,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了解。 2.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3.演示法:教师示范肢体动作、演唱等,让学生直观学习。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乐曲感受、表演创意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合作交流。 5.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哼唱、肢体表演、创编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5 分钟 同学们好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在去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个小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花衣衫,飞进花朵里,传粉又吃蜜。”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呀?(稍作停顿,等待学生回答)对啦,就是蝴蝶!那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扑过蝴蝶呢?谁来和老师分享一下扑蝴蝶的有趣经历?(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扑蝴蝶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音乐里的小朋友是怎么扑蝴蝶的吧! 思考并回答谜语,分享扑蝴蝶的经历,对即将聆听的音乐产生期待。 通过谜语和分享经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扑蝴蝶》,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乐曲介绍 5 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扑蝴蝶》,是我国一位非常厉害的作曲家丁善德爷爷写的哦。丁善德爷爷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小朋友们的生活特别快乐。他看到小朋友们去郊外玩耍、扑蝴蝶的场景,觉得特别有趣,就写下了这首好听的曲子,收录在《快乐的节日》这个儿童组曲里。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对丁善德爷爷的敬佩,走进这首美妙的乐曲吧! 认真聆听关于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了解作品相关信息。 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丰富音乐文化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