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材料一: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大战期间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于是,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之下,作为对西方殖民统治和侵略的一种回应,在亚洲大地出现了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形成战后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结合20世纪2、30年代前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分析带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的时代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那些指导成功的独立斗争的领袖,是曾就读于西方大学、体验过西方制度的运转,并且也熟悉不同于西方社会模式的苏联模式的一流人物,如甘地、尼赫鲁、苏加诺、纳赛尔等人。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20世纪20年代,带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的时代因素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经济危机 政治上,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思想上,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 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使矛盾更加激化。 经济上,列强忙于战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1919年五四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 1921年中共成立 1935年币制改革 中国 对点训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拉丁美洲的革命与改革并行 非洲独立觉醒 亚洲民族民主的高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1930越南反对法国殖民者的斗争 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起义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爆发反对英国占领的斗争 印度爆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统治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 斗争典型———印度尼西亚 “我们接受和平的原则,甚至我们接受这样的原则:和平比武力更好。这是一个原则……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甚至为了从帝国主义手里解放我们的祖国,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使用武力。这就是原则。” ———苏加诺 “印尼国父”苏加诺 阶段 领导者 方式或政策 结果 民族大起义 (1926-1927年) 民族独立运动 (1927年以后) 印尼共产党 (1920年成立) 印尼民族党 (资产阶级政党) 武装起义 遭遇残酷镇压 被迫转入地下 不合作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斗争典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一: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募新兵1161789人,派出海外作战1215338人,死伤101439人。印度人还向英国政府捐赠了11550万镑的“战时贡献”,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大战期间印度平均每年赋税收入总额。连总督哈定都不得不承认,整个印度都被英国作战部“搜罗一空”。 ———林承节《印度史》 1919年《罗拉特法案》:规定总督有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