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课标 咏史怀古) 望 岳(课标 壮志抒怀) 登飞来峰(课标 壮志抒怀) 游山西村(课标 山水田园) 己亥杂诗(课标 爱国忧民)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登 幽 州 台 歌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诗人。文明元年进士。武后时官麟台正字,迁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边塞。圣历初,辞官归里,,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为诗首倡汉魏风骨,力矫齐梁靡mǐ丽,五古风格高峻,寄兴遥深,五律亦有佳作。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歌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订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知识链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指导 chuànɡ tì 1.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向前看不到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向后望不见后来的明君贤臣。想到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我独自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诗人 _____ 的感慨,同时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 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压抑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的 心情。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孤寂郁闷 (孤独悲愤) 登楼远眺 怀才不遇 品味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贤臣。这两句诗缅怀古人,感慨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变式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不复可见,后来的明君贤臣也来不及见到,诗人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这使诗人的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达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心情。 2.试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 “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在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描写出了什么?“独”字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出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变式题】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诗人登上幽州台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