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窦 娥 冤 关汉卿 第一课时 素养目标 03 04 了解剧中所用典故,鉴赏戏剧中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理解剧作内容。 了解作者及古典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01 02 在一次考试后,老师发现小明的成绩突飞猛进,怀疑他作弊。 老师:“小明,这次考试你怎么突然进步这么大?是不是抄了别人的答案?” 小明(委屈):“老师,我真的没有作弊!我只是最近特别努力复习了,每天熬夜看书。您这样说我,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我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觉得自己遭遇了极大的不公或误解。这种表达方式源于关汉卿的《窦娥冤》。你知道为什么这一说法成为人们表达冤屈的经典比喻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看看吧!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关汉卿,号已斋,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作者简介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元代人评价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评 自评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一般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称之为大团圆结局。 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明以后戏剧里的“生”),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花旦、老旦、小旦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传统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其实初期还有个“外”行,说是“生旦净末丑外”更合适。但后来“末”并入了“生”行,就成了现在的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