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3675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时《正方形的周长》说课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10-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25451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正方形的周长,ppt,20张,课件,师大,3课时
  • cover
(课件网)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正方形的周长》 说课 教材分析 讲述 内容 1 教材分析 2 本节课既是周长概念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多边形周长及面积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注重从直观操作到抽象公式的过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的第3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周长后的延伸内容。教材通过对比长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特殊性(四条边相等),进而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学习认知能力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容易混淆“边长”与“周长”的关系。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公式的应用缺乏灵活性,需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强化理解。 教材目标 二 一 理解正方形周长的含义,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实际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重点 教学 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理解“边长×4”与“四条边相加”的内在联系。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问题导学。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 说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正方形卡片、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 学具:每人一张边长5cm的正方形纸片、直尺、彩笔。 1 2 3 4 5 6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8+4)×2=24(cm)  8㎝ 4㎝ 二、探究新知 求下面正方形的周长。(图中单位:cm) 9 自学要求: 1.自主列式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小组内交流算法。 9 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9+9+9+9= 36(cm) 9 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9+9+9+9= 36(cm) 还可以怎样算? 9×4= 36 (cm) 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9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7m 7×4=28(m) 三、巩固提高 (教材P81下 T2) 2. 填表 图形 长(cm) 宽(cm) 边长(cm) 周长(cm) 长方形 7 5 13 6 24 18 正方形 15 46 24 38 84 60 184 1、学生总结:以“今天我学会了……”为句式分享收获。 2、教师归纳:强调公式的本质是“四条边相加”,避免机械记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必做题:教材P78第3题(计算正方形边长)、第5题(应用题)。 2、选做题:测量家中正方形物品(如地砖、相框)的边长并计算周长。 24时记时法(1) 1. 一天=24小时 → 时针转2圈 2. 12时记时法 → 加“上午/下午” 3. 24时记时法 → 13:00~24:00(下午1时~午夜) 转换规律:下午时间+12时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四条边长度相等 →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简便计算:周长=边长×4 变式:边长=周长÷4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探究路径,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直观的体验,注重培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核心理念。 谢 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