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4152

中考历史复习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学案

日期:2025-04-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6次 大小:22230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社会生活,课件,发展,文化事业,教育
    (课件网) 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政治: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合作走向对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经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3)社会生活: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教育文化: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解放区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何时?该事件有何影响? 3.辽沈战役爆发于何时?指挥者是谁?影响是什么?淮海战役是何时发生的?哪些人指挥的?有什么影响?平津战役在何时爆发?指挥者是哪些人?有何历史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南京是何时解放的?与其有关的战役是什么?南京解放有什么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基本摧毁了在战争初期远超自己的对手,这是各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但归根结底,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胜负。 (1)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从此,解放区废除了哪一土地制度?这一运动与史料二的战争有何关系? (2)“三大战役”的起点是哪一战役?这次战役的主力作战部队是哪一支部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和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3)史料二中“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取得了哪一战争的胜利?揭开这场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依据史料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提示:(1)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努力发展生产,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他们成为决定淮海战役最大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2)战役:辽沈战役。 部队:东北野战军。 解放华北的战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3)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历史事件: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对象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国民革命时期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到国共对立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最后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 主要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是何时?状元实业家是谁?其救国主张是什么?创办了什么企业? 2.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哪些著名的企业家? 3.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原因是什么? 4.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发生在何时?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史料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