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記 第一课时 苏轼 石 鐘 山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文章创作背景。 ◆疏通一二段文意,把握文本内涵,掌握重难点词句 ◆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 诗 歌 :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书 法: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全能苏 徒 诗 书 20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徐 迁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哲宗元年回京 元丰七年汝州 自请外调杭州 颍州 扬州 定州 逝世常州 儋州 恿州 仕途坎坷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公元 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 州 (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 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 途经 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 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一一石钟山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海拔61.8米, 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 石钟山,实际是两座山,都由石 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 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 如洪钟,故名“石钟山”。两山分据南 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 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 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解 题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 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 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 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 文,以记胜抒怀。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 《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 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 记》《醉翁亭记》 《石钟山记》等。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 《核舟记》 《病梅馆记》。 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文体常识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文体常识 游记 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 文章,以 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方 途的见 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在写去上大多 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带议论色彩的: 《岳阳楼记》、《游褒禅山 记 》 带科学色彩的: 郦道元的《三峡》 带抒彩的: 《小石潭记》、《醉翁亭起》 观 点 评 价 依 据 1.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的文意,并进行概括。 2.围绕“石钟山的名字的由来”第一段写了哪两种观点 作者的态 度如何呢 观 点 评 价 依 据 3."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身 上的哪些特质 2.围绕“石钟山的名字的由来”第一段写了哪两种观点 作者的态 1.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的文意,并进行概括。 度如何呢 疏通文意 ·第一段 展(7min) 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后被郦道元改编为《水经注》 认为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 撞击 这 把 即使 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名作动,激荡,掀动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 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 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 打,发出的声音好 像大钟一般。这个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