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三国政权的建立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项目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与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形成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②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西晋的兴衰 概况 建立 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西晋 八王之乱 晋武帝分封诸王,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 游牧 民族 的内 迁 游牧民 族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 “十六国”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东晋的兴亡和南朝的政治 东晋 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灭亡 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 420—589年(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统称为“南朝” 2.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 因 经济因素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环境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主观原因 南北民众的共同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表 现 农业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精耕细作;实行麦稻兼作;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 之战 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概况 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影响 此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 孝文 帝改 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旧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措施 ①迁都:494年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北方 地区 的民 族交 融 表现 ①生产生活:过定居生活,由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②政治:少数民族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③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深受汉族人民喜爱;④习俗:互相交流,逐渐交融 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