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彭蠡( ) 郦( ) 磬( ) 桴( ) 铿( ) 硿( ) 鹘( ) 噌吰( ) 罅( ) 澹( ) 窾( ) 镗鞳( ) 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 (2)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察 ①徐而察之( )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③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 (2)鼓 ①微风鼓浪( )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3)莫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 ) (4)搏 ①水石相搏( ) ②森然欲搏人( ) (5)焉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②硿硿焉( ) ③微波入焉( ) ④如乐作焉( ) 4.通假字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2)汝识之乎( ) (3)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②或曰此鹳鹤也( ) (2)省略句 ①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3)倒装句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②余是以记之( ) ③得双石于潭上(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 ) 6.词类活用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3)大石侧立千尺( ) (4)事不目见耳闻( ) (5)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一改词的婉约,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探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转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其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任县尉,途径湖口,游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游记。 3.知常识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尚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政、战争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即明成祖)、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等。《石钟山记》中的“元丰”便是宋神宗的年号。 4.解题目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记”,游记。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 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 ,切忌 的道理。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夜绝壁之景的?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绝壁之景? 2.“噌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