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 时 1 内容与学情分析 学科素养分析 1.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考古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续写时间轴,观察地图,能够把握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演变历程。 3.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图片、文字史料,认识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结构、生产方式和文明成就。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认识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内 容分 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课讲述中国历史的开短时期,从时间跨度上看,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8世纪;从内容上看,涵盖了人类起源、文化遗存、社会组织、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等;从社会性质上看,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本课包括三个字母,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第一字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舍弃了大量已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一般性描述,以及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的问题,重点讲述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以生产工具的制造、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组织的变化为线索,说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用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的方式,重点讲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王朝建立的历程。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用甲骨文、金文与文献记载互证,重点讲述商和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结构、生产方式和文明成就。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教 学重 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 学难 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学 情分 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高一阶段也重点学习国过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但由于本课讲述内容是中国历史各时段中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复杂的历史时期,且由于资料的缺乏、理论概念和学术界争论较多,讲清楚这些问题有很大难度,也有很多难点。尤其一些高考当中常常出现的核心概念如:多元一体、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在内容取舍上以点带面,删繁就简,突出相关重要概念,注重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上把握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演变历程。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能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通过总结远古时期从部落发展到国家的表现,能够阐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私有制、阶级产生及国家雏形出现的根本动力。 通过分析甲骨文、青铜铭文等文献记载及夏、商、西周的制度、经济、文化沿革,能够分析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认识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通过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实证,能够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评价设计 情境与方法 对应目标 阅读课本并研读史料,分析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空间分布特点。 目标1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形态的演化和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 目标2 阅读课本并研读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归纳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目标3 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读书指导法、问题式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