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7069

北师大版新版一年级下册5.4《算一算》(教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0839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师大,新版,一年级,下册,算一算,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 算一算 教学设计 课题 算一算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00以内数加与减(一)》中第四课时内容《算一算》。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读懂算筹计算的过程--读懂用竖式计算加法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表示减法计算的过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境中对算筹的介绍,读懂表示的算式的意义。把算式和竖式建立联系,介绍竖式计算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及两位数的位值在呈现的竖式上面分别标注“个位”和“十位”的意义,体会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在一起。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学习内容分析:结合中国古代用算筹计算的情境,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能说出算筹计算12+31=43的计算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介绍算筹的情景,读懂算筹计算的过程,联系计数器进行计算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体会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在一起,也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中的规律,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运算能力。 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明确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 难点 准确区分十位与个位数字的运算步骤,避免数位混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在那么早的时间就这么厉害的工具用在计算当中了,那么我们现代人计算的时候有什么好用的方法吗? 板书课题:算一算。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通过让学生观看科普视频,既科普课外知识,又能很快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用竖式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1)下图表示的是用算筹计算12+31=43的过程,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算筹是怎么计算加法的。 师:大家先横着看,有什么发现吗? 师:接着大家跟着老师竖着观察一下,看看前两行的数字和第三行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2)比一比,认一认,说一说。 师:加入现代的数字和数学符号,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最常使用的竖式计算,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竖式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观察后回答:横着看第一行是12,第二行是31,第三行是43,刚好对应算式里的是那个数字。 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相同数位上的数字,都在同一列,并且进行了相加,得到了结果。 学生1回答:竖式计算和算筹、计数器有点类似,都是同数位相加的。 学生2回答:竖式计算上要写上本次运算的符号“+”“=”是用一条长的横杠表示的。 学生3回答:计算出的结果要写在代表“=”的下面,并且结果也要和数位一一对应。 通过多种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学习任务二:用竖式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1)算筹、计数器呈现了34-22 的过程,你能用竖式表示吗? 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总结的竖式计算加法的规律,要怎么列减法竖式呢?先要把什么写出来? 师:然后我们要写上什么?写在什么位置上? 师: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求出来的? (2)总结规律 师:根据两个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算式,大家和同桌讨论一下,得出总结下方法规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总结: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要做到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学生先把算式中的被减数和减数,放到相应的数位下面。 学生回答:然后在相应的位置写上我们的减号和等号,运算符号写在减数最大数位的左边,代表等号的横向,写在两个数字的下面。 学生回答:最后相同数位相减,个位上的4-2=2,十位上的3-2=1,得到结果是12。 学生和同学讨论后,得出结论。 通过多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