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舞蹈 《多愉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愉快》是一首四川彝族儿歌,具有浓郁的彝族音乐风格,节奏明快活泼(稍快、欢快地),旋律以三度音程为主,简洁易记,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与表演。歌词 “唱起来,跳起来,大家多愉快”“手拉手儿转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 充满童趣,描绘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歌曲为一段曲式结构,由两个派生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采用 d 羽五声调式,节奏以均等型为主,具有强烈的舞蹈性,适合融入律动、打击乐伴奏等音乐活动。教材中搭配的 “围成圆圈边唱边跳”“加入拍手、转圈动作” 等提示,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表现路径,同时结合 “认识乐器:碰铃、沙锤” 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乐器演奏丰富音乐体验,感受彝族音乐的热烈奔放。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突出,对节奏明快、富有动作性的音乐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活动维持学习热情。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简单的歌表演、打击乐演奏(如大鼓、小鼓),具备初步的音乐感知和肢体协调能力,但对彝族文化的认知较浅,需借助直观的视频、道具和互动体验,帮助其理解彝族舞蹈的动律特点(如 “大字步”“前摆手”)和乐器音色差异(如碰铃的清脆、沙锤的细碎)。此外,学生在合作表演时可能存在节奏配合不默契的问题,需通过分层练习和小组协作逐步提升。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聆听《多愉快》,感受彝族音乐欢快、简洁、富有感染力的风格,能辨别歌曲中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差异,体会 “手拉手转圈”“拍手” 等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对应关系。 通过观察彝族舞蹈视频和服饰图片,感知彝族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彝族 “火把节” 等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现形式。 艺术表现 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多愉快》,做到节奏准确、音高稳定,能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传达歌曲的欢乐情绪。 模仿彝族舞蹈基本动作(如 “大字步”“前摆手”“高摆手”),并与歌曲旋律配合进行集体舞表演,动作整齐、有韵律感。 能正确演奏碰铃、沙锤,根据音乐节奏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声音协调统一。 创意实践 小组合作创编 1-2 个符合歌曲节奏的新动作(如 “跺脚”“甩头”),并融入集体舞表演中,体现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 探索碰铃、沙锤与已有乐器(如大鼓、铃鼓)的合奏方式,尝试为歌曲设计不同的伴奏节奏型,增强音乐表现的多样性。 文化理解 知道《多愉快》是彝族儿歌,了解彝族 “火把节” 的文化意义,以及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通过参与彝族舞蹈和乐器演奏,感受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萌发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用轻快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掌握 “553 553”“3551 3” 等典型节奏型。 2.学会彝族舞蹈基本动作(大字步、前摆手),并能与歌曲节奏配合进行集体舞表演。 教学难点: 1.小组合作时动作与节奏的协调统一,尤其是 “手拉手转圈” 时的队形变化和速度把控。 2.碰铃、沙锤与歌声、舞蹈的合奏配合,避免节奏混乱。 五、教学资源 1.音频视频资源:《多愉快》歌曲音频、彝族火把节舞蹈视频、《快乐的诺苏》弹拨乐合奏曲(旋律与《多愉快》一致,辅助感受彝族音乐风格)。 2.道具乐器:碰铃、沙锤(每人 1-2 件)、彝族头饰(可自制)、彩色手环(用于分组标识)。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用于播放音视频和展示彝族文化图片。 4.板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节奏型卡片(“X X X”“X -”)、乐器分类表(金属类、散响类)。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会” 情境,通过视频、服饰、道具营造彝族火把节的热闹氛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