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8128

8.3 中和反应 课件 (共28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沪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24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36364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九年级,化学,初中,2024,教版
  • cover
(课件网) 8.3 中和反应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科学思维: 建立 “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H 与 OH 结合生成 H O” 的模型,理解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的关系。 能运用中和反应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认识中和反应在医药、农业、环保中的重要性,增强合理使用化学品的责任意识。 通过实验安全操作教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 2.中和反应的实验验证方法。 3.中和反应的应用。 学习难点 1.微观理解:理解中和反应中 H 和 OH 的结合过程,分析反应前后离子浓度的变化。 2.实验设计:设计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实验(如 NaOH 与 HCl 反应),判断反应终点。 3.计算拓展:中和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如恰好完全反应时酸或碱的浓度)。 中和反应 PART 01 1.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1】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溶质质量分数为 1%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1~2 滴酚酞溶液(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及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插入一支温度计(也可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稀盐酸,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充分混合,反应物之间充分接触),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稀盐酸。 【实验2】用玻璃棒蘸取实验1所得的溶液,加热至蒸干。 1.酸碱中和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1 实验2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成红色,当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盐酸时,红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无色,且溶液温度不断升高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盐酸反应,反应放出热 量,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 ==== NaCl+H2O 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析出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 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1.酸碱中和反应 (1)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采取滴加的方法加入稀盐酸,是否可以倾倒 (2)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 不能倾倒,采用滴加的方法可以防止稀盐酸过量,方便观察现象。 使盐酸和氢氧化钠充分接触、反应迅速、完全。 (3)能否将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加入顺序颠倒 (4)能否用紫色石蕊溶液作指示剂? 不能颠倒,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若先加入稀盐酸,溶液呈无色,当溶液呈红色时,说明溶液已呈碱性,即氢氧化钠已过量。 用紫色石蕊溶液作指示剂时,红色变为紫色或蓝色变为紫色时,肉眼观察到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 2.中和反应 (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2)表达式: 酸+碱→盐+水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反应CaO+HCl====CaCl2+H2O、2NaOH+CO2====Na2CO3+H2O中虽有盐和水生成,但反应物不是酸和碱,故不属于中和反应。 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但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思考:①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②有盐和水产生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 就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 结合生成H2O的过程。 如在反应NaOH+HCl====NaCl+H2O进行的过程中,Na+和Cl 没有发生变化,H+和OH 发生反应生成H2O,即H++OH ====H2O ,如图所示: 2.中和反应 PS: (1)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这可以作为判断中和反应发生的依据之一。 (2)中和反应不一定都无明显现象,有些中和反应伴有固体消失、溶 液颜色改变及生成沉淀等现象。 例如: 中和反应举例 现象 红褐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蓝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3.中和反应的图像 (1)pH变化的图像 ①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