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歌表演 《骑竹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定位 《骑竹马》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课歌表演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为邓尔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为 “立志气” 主题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作品通过活泼欢快的旋律与动感节奏,描绘了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生动场景,与前两课时《学做解放军》《竹马》共同构建 “保家卫国” 的情感脉络。乐曲采用再现三段曲式,以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模仿马蹄节奏,适合通过体态律动、情景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落实新课标 “感知音乐要素,表达情感体验” 的要求。 (二)教材特点 1.音乐要素:C 小调转 C 大调(皮卡迪三度结尾),A 段(呈示部)节奏紧凑(× ×× ××)模拟骑马快跑,B 段(展开部)旋律起伏较大,表现跨越障碍的情景,A 段(再现部)缩减再现 A 段节奏,整体充满童趣与动感。 2.文化内涵:以 “骑竹马” 传统游戏为载体,连接古今儿童对 “骑马驰骋” 的向往,传递勇敢自信的精神品质,体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学情适配: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善模仿的特点,通过 “过障碍”“玩偶跳跃” 等游戏化活动,将抽象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象肢体体验。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特点 6-7 岁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 15 分钟),需通过视觉动画、身体律动、趣味游戏维持学习兴趣。对音乐的感知依赖具体情境,如 “骑马”“过障碍” 等动作能帮助理解音乐情绪与结构。 (二)能力基础 1.音乐能力:已掌握《竹马》歌曲及基本骑马律动,具备简单节奏模仿能力,但对乐曲段落变化(A-B-A )的辨别能力较弱,需通过图谱、动作辅助感知。 2.学习需求:渴望在游戏中探索音乐,喜欢角色扮演与合作互动,适合通过小组任务提升协作能力。 (三)教学挑战 1.结构感知:区分 A 段与 B 段的节奏、音高变化,理解 “重复与对比” 的音乐手法。 2.动作协调:在重音处准确做出 “起跳”“跨越” 等动作,避免脱离音乐随意律动。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钢琴独奏曲《骑竹马》欢快、灵动的情绪,辨别 “快跑”“跨越障碍” 等音乐形象。 2. 感知乐曲中节奏(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音高(高低起伏)与音乐情境的关联。 艺术表现 1. 能通过拍手、踏步、跳跃等体态律动表现 “骑马跑”“过障碍” 的情景,动作与音乐节拍协调。 2. 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段落变化的感受(如 A 段轻快、B 段紧张、A 段回归欢快)。 创意实践 1. 分组创编 “骑马过障碍” 的连贯动作序列,与同伴合作设计 “障碍赛” 情景表演。 2. 尝试用打击乐器(响板、双响筒)模仿马蹄节奏,为乐曲 A 段伴奏。 文化理解 1. 了解 “骑竹马” 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感受音乐对生活场景的艺术化表达。 2. 体会 “骑竹马” 游戏中蕴含的勇敢、自信品质,萌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通过律动与游戏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与段落变化(A-B-A )。 2. 准确听辨重音位置,并用动作表现 “跨越障碍” 的情景。 1. 区分 A 段与 B 段的音乐要素变化(节奏、音高、情绪)。 2. 小组合作中动作创编的协调性及对音乐主题的表现力。 五、教学资源 (一)教具准备 1.音频视频:《骑竹马》钢琴独奏音频(分段标注 A/B/A )、“骑竹马” 游戏动画(3 分钟)、作曲家邓尔敬简介微课(1 分钟)。 2.道具乐器:小纸杯、橡皮擦(作障碍物)、玩具小马(或玩偶)20 个、响板 8 个、双响筒 8 个、彩色节奏图谱(A 段用红色 “ 3.视觉素材:乐曲结构流程图(A→B→A )、重音位置提示卡(红色圆点标注句尾重音)。 (二)场地布置 教室中央设置 “竹马赛道”(用胶带贴出弯曲路线),座位围成 U 型,方便学生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