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0653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4-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426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课,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
  • cover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 1 课。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教材这句话应当是关键。(2019 年 9 月正式版教材删去了“逐渐朝着多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的方向发展”, 改为“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但是早期国家有什么特点, 教材偏偏没有明确讲。 本课最难就是一节课 40 分钟的时间里完成课标所要求的任务。 本课的内容事实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是早期国家的特征。所以本课的设计有如 下方案: 一是直接分两课来讲,一课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突出考古材料的作用, 突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的素养。一课讲早期国家的特征,内容基本上就是原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一是突出重点来讲, 相比较而言,早期国家的特征更为重要, 那么就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早期文明遗 址然后突出介绍夏商周的历史发展情况。 再有一种就是主题引导了,比如本课可以“礼乐文明的源起与演变”为主题来贯穿中国新石器时期文 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这需要教师对先秦礼乐文化的源起与演变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了解, 难度非常大, 但值得尝试。 【教学立意】 文明史视角下的中华文明起源 引用人类学家博厄斯的理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 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论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什么呈现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历史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2 .时空观念: 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分析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西周形势图帮助学生了解纪年方 法和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历史。 3 .史料实证: 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间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 4 .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西周定都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由来及作用。 5 .家国情怀: 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感到骄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历史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趋势。 2 .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分析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西周形势图帮助学生了解纪年方 法和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历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闻时事导入法 导入一:出示新闻: 良渚文化遗址进入世界历史文化遗址名录。问: 什么是良渚文化?为什么 良渚文化遗址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址? 教学新课: 一、天下为公———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史前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当首推农业的发明,而最有利于农业发生 和发展的,事实上只有华北和华中两个地区,它们是农业发生与发展的两大温床。这两大温床紧相毗连,各有特 色而又相互补充,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特点的形成以及往后的 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伟大中华文明的摇篮。 2、众多的文化遗存 问:从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分布广泛,各地都有; 分布不均,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集中在大河流域;持续时间长; 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形成粟作和稻作两大区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从地图中获取深层次信息 讲述: 二、天下为家 ———从部落到国家 介绍良渚文化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以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 葬的墓为代表;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四等级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主编, 《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问:从考古发现中我们能获取良渚社会的哪些信息? 预设: 社会分层或阶级分化非常明显;贫富差距或阶级差距非常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