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年 级 高一 单元与课题 (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 单元 整体把握 1.教学设计的依据:《高考评价体系》、课标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 2.单元地位:本单元讲授的内容承接第五单元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发展而来,是晚清中国转型接力跑的关键一棒,更是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这对于理解下一单元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也大有裨益。从单元构成来看,能够使得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召唤,从侧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革命的进程,需要强化对该阶段历史的时空观念的深化,渗透唯物史观的教育例如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对重点知识可以加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史料,归纳出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通过建立时间轴,再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武昌起义等),进而以多角度、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探究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3.结合上一目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孙中山及其题词》、《学习思窗》、老师展示去南京游学时的照片--《中山陵》等史料,知道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4.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先行者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的感悟,正确认知树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展示演示法(时间轴制作,思维导图)、合作探究、情景体验法 教学资源 与工具 教材,教参,教材上的史料,地图等; PPT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根据老师具体要求(时长)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统一 描述教师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描述学生活动,描述学生的具体动作,如:倾听、观看、回忆、思考、回答、游戏、练习、答题、自学等 描述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与宗旨,描述设计思路 预习 学习任务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1.老师做好本课的导学案, 以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导学案上把辛亥革命的含义写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重大历史概念。(狭义: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广义:19世纪末起资产阶级革命者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及保卫共和制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3.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等。 1.预习方法: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复习第五单元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的时间轴的基础上,完成四个学习任务并标明疑难问题。 3.通过导学案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 4.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基本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5.学生结合孙中山题词和课本,知道三民主义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 关键能力: 1.时空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等。 2.培养学生准确掌握重大历史概念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任务2: 知道三民主义的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3: 了解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习任务4: 运用已掌握的 “评价方法”评价 辛亥革命。 新课导入 (5分) 显示时间轴--中近史有两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