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1644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04-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39569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5课,明朝,统治,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时代特征 1.元朝灭亡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说说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造成何后果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 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 2.明朝建立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壮大,最终灭元朝,统一全国。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南京) 3.迁都北京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建文帝朱允炆 燕王朱棣 “削藩”政策 靖难之役 侄 叔 VS 1.目的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使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材料二: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明实录》卷五十九 为了巩固统治(或强化皇权)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地方分权(中央) 朝臣的权力过大 2.改革官制 中央 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太祖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 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材料研读 明初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借此废除中书省,强化皇权,牵连数万人,标志着明代宰相制度的终结。 2.改革官制 中央 设立五军都督府统兵, ②分散兵权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兵部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 (调兵权) (统兵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目的: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兵部则掌握调兵和武官任命权力。 2.改革官制 中央 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评价: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材料一: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材料二:《明史·宋濂传》中记录了宋濂尝与客饮。这件事是宋濂在家里招待客人,第二天在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是否喝酒了,他邀请了谁。宋濂说了实话。朱元璋非常高兴,说你真的没有骗我。 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宪宗设西厂。 锦衣卫木印 2.改革官制 废除丞相制度有何弊端? 2.改革官制 地方: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提刑按察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皇 帝 废行省 设三司 封诸子 守地方 特点: 皇权的高度集中;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思想控制 改革科举 背景: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 答题标准: 答题格式: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八股文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影响: “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