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名称 辛亥革命 学时 1学时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包括三民主义主要内容,解读辛亥革命影响两部分内容。初中时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涵和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也有简单的叙述,并在学思之窗中展开说明,这节课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梳理三民主义具体内容,理解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于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土地革命,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则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是检验学生是否对辛亥革命有全面、客观认识的重要标准,教材也给了专门一子目的内容进行阐述。针对这一问题,我将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革命任务等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主要涉及两课,主要的历史事件一个是辛亥革命,一个是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两者不单单是时间的前后,他们也有因果联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具体表现。除此之外,想学好这一单元,必须要将资产阶级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与共产党对救国道路的探索联系起来进行相互比较,才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提醒我们要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这个单元。本课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主要以时间的先后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而学会辩证、客观、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待辛亥革命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常常会感到讲这一课是老生常谈而因此失去兴趣,所以这课更需要老师们从新切口切入,更深层次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要性、取得结果、给中国社会带来持久的影响;其次,高一学生还习惯用直观来感知知识,我们需要在丰富学生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时间轴,回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与孙中山对救国道路的探索,认识个人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通过梳理时间轴、研究四川保路运动路线图,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及表现,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深层原因通过梳理中华民国成立后各方力量对袁世凯的态度变化,整理辛亥革命的成就及阅读史料,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认识到评价历史事件要结合时代背景,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4、通过阅读孙中山遗嘱,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认识到共产党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和开创者 重难点 1.通过梳理时间轴、研究四川保路运动路线图,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及表现,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深层原因2.通过梳理时间轴、研究四川保路运动路线图,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及表现,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深层原因 学习策略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提到每年的3月12日大家会想到什么? 学生观看材料并思考 引出孙中山先生对于救国道路的贡献,激起对其的敬仰之情 活动一少年励志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自救:从清末新政到预备立宪1、找学生完善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社会背景的时间轴,指出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积极地展开自救运动2、展示史料并提问新政能否扭转中国命运,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