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1855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990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 cover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通过调查,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辛亥革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内容基础之上,综合本校校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产生了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带领中国人民醒了过来。 展示 辛亥革命的概念 【讲授新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8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2、“新政”的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问题情境一: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P108-109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又是如何建立同盟会并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 自主学习 1、孙中山是广东省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 年11 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3、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