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任务:读记七下第三单元第14-21课内容,时间5分钟。 (注意:单元导语、课题名称和前言、正文、补充笔记、图片名称、地图、材料研读以及课后活动) 一、自主复习 边读边记: 明朝的兴亡概况、强化皇权的措施、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明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及影响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政治、思想文化】及其带来的社会弊端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概况 P65-112 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840年之前】 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P65 二、知识梳理 单元概述 君主专制、边疆管辖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二、知识梳理 时序坐标 二、知识梳理 课标: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知识梳理 考点一: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1368年,_____(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 (南京) 2、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①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_____”;分封诸子为王。 ②在中央:废除_____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③设置特务机构:“_____”(朱元璋设立_____、明成祖成立_____) (3)特点: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朱元璋 三司 丞相 厂卫 锦衣卫 东厂 应天府 (1)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形式:八股文 (4)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5)危害:禁锢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