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太仓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中国古代先民早早就掌握了制作彩陶的技术。如图所示图片可用以说明( ) A.黄河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原地区的文明程度最高 D.中国是世界彩陶文明的发源地 2.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3.《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4.下列记述的南方经济的发展变化发生在( ) 记述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A.三国时期 B.战国时期 C.东汉末年 D.南朝时期 5.隋唐之际人口变化很大,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十余年后的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人口仅存约2500万。出现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暴政 B.营建重大工程 C.对外战争频繁 D.兵役徭役繁重 6.宋朝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不可指数。”这反映出宋朝( )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D.文化娱乐设施先进 7.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时绘制了如图一组示意图,他复习的专题最有可能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国家疆域的扩大 D.地方权力的分散 8.鸦片战争以前,来华外商一向居住在广州城外的洋馆: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蛮横要求进入广州城。根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1849年广州民众发布《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夷人入城,万姓切齿,誓不与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则阖省商民,必至罢市罢工,非以阻之,实以卫之也。”这一斗争表明鸦片战争后( ) A.民众自发进行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抵抗 C.列强经济侵略已深入内地 D.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9.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双重压迫下催生的技术救国运动虽然对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但其各项举措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轨的进程,拉开了中国工业和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序幕。下面符合“技术救国运动”主张的是( ) A.均田免粮 B.师夷长技 C.扶清灭洋 D.民主科学 10.“废除了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1.1936年3月,法国巴黎《全民月刊》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被俘军医“廉臣”的口吻,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这部著作( ) A.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认可 B.记述了中央红军守卫根据地的壮举 C.为研究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