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教者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与常人有一样的情感,可又有着超于常人的胸怀,体会家国情怀。二是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写作。 审美创造: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难点:体会毛泽东身为父亲与主席的双重身份的内心纠结,体会他伟大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韵律操:《国家》手势舞 【设计意图:在红歌中营造家国情怀的氛围,将学生带入生于华夏,长于中国是何等的幸运,为接下来的学习,与结尾感悟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小家为大家的感情升华相呼应。】 大单元主题:红色故事会 智慧引学 创设情景: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配乐旁白:1950年,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作为父亲,毛主席曾写下这样一封家书:岸英,昨晚我又梦见你在延安时的模样……可这封家书,最终也未能寄出去,但却承载着一位父亲最深的思念与挣扎。让我们透过这封家书,走进课文,探寻毛主席痛失爱子后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知道这“忠骨”指的是文中的毛岸英。 3.通过“一封电报———两个来电———一个决定”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前互动,奠定下情感基调。复习导入,使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活动一:体会父亲丧子之痛 1.重点关注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面对毛岸英牺牲后内心的痛楚,揭示“家之父亲”的悲痛欲绝。 师生先把目光聚焦到毛主席看到电报的那一刻。(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学法提示: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和神态、心理的语句.思考:看到电报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体会了他怎样的内心感受世界?写写批注。 表达支架:请看到____(读句子),这是对主席的 描写,我感受到了主席_____。 ◎句子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关注动作。从持续抽烟的动作,感受到主席对痛苦的压抑。 (2)关注数字。“一天”“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他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3)补充资料并指导朗读。 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在治疗。幼子岸龙不幸失踪,再无音讯。长子岸英,受尽苦难才回到父亲身边。谁知,噩耗传来,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为父亲,主席痛不欲生!一起读——— 以此点拨人在极度悲痛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句子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联系上下文,感受“聚少离多”。岸英和父亲之间经历过哪些分离? (2)借助资料,加深情感体验。观察毛岸英的人生经历图。你有什么发现? (3)对比感悟,加强学生对主席内心的挖掘:岸英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