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3804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8次 大小:1786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知识,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的物种交流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和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 ①时间长,速度慢;②物种少;③范围有限,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④以陆路为主。 成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背景 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产量高,气候适应性强,便于储藏、加工) (二)表现: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1、玉米的外传(粮食作物) (1)传入欧洲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2)传入中国 ①明朝时传入(西北、西南、东南沿海),由丘陵山地拓展到平原地区。 ②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③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④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 2、马铃薯、甘薯的外传(粮食作物) (1)传入欧洲 马铃薯 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思考:为何玉米、番薯能在明朝广泛种植? ①明朝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高产稳产的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储藏和种植技术的提高④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的推广。 思考: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③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⑤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3、番茄的外传 (1)传入欧洲 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思考:美洲物种在欧洲的传播有怎样的特点? 由拒绝到接受、由庭院种植到全面推广、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2)传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4、辣椒的外传(蔬菜作物) (1)传入欧洲 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传入中国: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 禽畜类 鸡、猪、羊、牛、驴、马 (二)影响 改变了美洲的粮食结构,小麦、水稻成为美洲前两大农作物; 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思考: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