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3826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1次 大小:12798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课,水陆交通,变迁,知识,清单,2024-2025
  • cover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交通的起源 1、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习惯性的足迹形成“路”; (2)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2、表现: (1)道路: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运输工具:人工搬运(人力);驯养动物(畜力);撬(工具);轮车(工具) (二)古代陆路交通 1、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表现: 古代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古代中国: 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条件: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社会经济发展 思考:秦朝道路的修建有何影响 (1)积极: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②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信息传递,有利于军队调动; ④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发展,便利人民生活。 (2)消极:劳民伤财,增加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的速亡。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异同 相同点: ①加强对全国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②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③以首都为中心; ④军事目的强; ⑤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不同点: ①目的: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②体系: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③特征: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汉朝:丝绸之路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3、唐朝:驿道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4、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急递铺:传递文书 特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 (三)古代水路交通 船的发明:古人最初借助树干等物体漂浮于水上,后来进一步把类似物品捆绑在一起,制成了筏。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刳(kū)木为舟,制造了原始的船。为了增大载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们开始在筏和独木舟的四周加装木板,同时对舟体采取连接、堵漏和捻缝等措施,木板船逐渐被发明。 1、古代中国 (1)春秋:已有运河 (2)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思考:隋朝大运河开凿带来的影响 积极:①贯通南北,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 消极: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激化,加速隋朝灭亡。 (4)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思考:元代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将南方粮食、财赋顺利北运 意义: ①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南移分离,有利于保障北方粮食供应; ②巩固统治,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2、古代欧洲 (1)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 ①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2)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