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4504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333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春夜洛城闻笛 唐 · 李白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品读诗歌,掌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诗歌表达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在诗中 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 人 论 世 了解诗人研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作 者 介 绍 李白(701年-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迈奔放、想象瑰丽著称,与杜甫 并称“李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生平概览】 出生与早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5岁随 父迁居四川绵州。少年时便展露才华,博览群书,喜好剑术与游历。 漫游与仕途:20岁起游历四方,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流域。曾受唐玄宗 赏识入长安为翰林供奉,但因性格傲岸、不谙权术,仅两年便离开宫廷,继 续漂泊 。 晚年与离世:安史之乱中卷入永王李璘幕府,后因谋反罪流放夜郎(今 贵州),途中遇赦。晚年穷困潦倒,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传说因 醉酒泛舟捞月而溺亡(未证实)。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 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 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家玉遂暗兆聲段入 春風满清城北夜曲中 間析柳何人不起坟围 停 李 白 e 言 馬 叙 偷 写 作 背 景 知 识 链 接 【 折 柳 】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 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文 题 解 读 · 《春夜洛城闻笛》 时 间 :"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 点 :“ 洛 城 ”现在河南洛阳,表明是客居 事 件 :"闻笛" 诵 读 诗 词 品读诗词了解诗句意思 朗 读 课 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 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河南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 声音不知从何 处传来 谁家玉笛 暗 飞 声 , 听;听见 此 夜 曲 中 闻 折柳 ,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 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笛子的美称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起故 园 情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 泽,融和的气氛等 译 文 注 释 诗 歌 大 意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 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整 体 感 知 赏析诗词掌握诗词技巧、审美 分 层 赏 析 ■ 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 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 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 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分 层 赏 析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 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分 层 赏 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 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 什么曲子呢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 早归的意思。 分 层 赏 析 ■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 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 是 和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