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辞”的部分是阅读的重点。作者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虽然也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泳品味。 《归去来兮辞(并序)》注意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谏”的可能含义,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对偶句,认真体会。 背诵《兰亭集序》。 借助上下文,推断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 学习提示分析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体会辞赋的语言、声韵之美,品味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 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 先 生 ,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刘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被誉为“田园诗派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成就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 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诗歌 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文章 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艺术特色: 语言: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手法: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风格:田园生活是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文学成就 写作背景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 “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 ... ...